-
善,不分大小 ; 恩,不論多少
善,不分大小, 恩,不論多少。 行善之人,天給回報。 欠人恩情,早點回報。 什麼是善? 善是一種天性, 善是一種美德, 為人不做惡, 做事有原則。 什麼是恩? 恩是幫人解難, 恩是拉人一把, 恩是不求回報的幫助, 恩是不會索取的付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是一種善。 為人本分,待人真誠, 是一種善。 善良不分大小, 心善者,樂善好施。 滴水之恩,是一種恩, 一飯之恩,是一種恩, 恩情不分大小, 只要幫過你的人, 都是恩人。 人這輩子, 要有善良的心,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才不會被錢財蒙蔽雙眼, 才不會被名利熏壞良心, 才能保持品行端正, 才能做到無愧于心。 人這輩子, 要有感恩的心,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才不會像蛇忘恩負義, 才不會如狼恩將仇報, 才能遇到更多的恩人, 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恩少而不報, 善,不分大小, 恩,不論多少, 無論遭遇過什麼打擊, 遇到過什麼傷害, […]
-
如果你累了,就要學會拐個彎
如果你累了,就要學會拐個彎。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老和尚問小和尚: “你前邊是懸崖,後面是大海,你是如何選擇呢?” 小和尚毫不猶豫地說:“我往旁邊去。” 人生一世,並不是只有選擇前邊或者後面, 有時,我們拐個彎,也是一種選擇。 學會拐個彎,生活更精彩 《易經》裡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人活一世,沒有什麼事都是一帆風順的, 前行的路上總是會碰到困難。 如果只懂得前進,不撞南牆不回頭, 不懂得變通,只會惹得自己一身傷。 很經典的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 生活中,不可能總是一條平行路,路不通了,我們就拐個彎。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書法家張文舉,年輕的時候並不想成為書法家,而是想成為作家。 為了自己的夢想,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 寫完一篇作品,他都認真修改,做到完美, 在寄到全國各地的報刊雜誌。 但很遺憾,儘管他很努力, 但沒有一篇文章發表,甚至連一句回應都沒有。 29歲的那年,他終於接到一封編輯的信,信中提到: “看的出來,你是一個很用功的人,但遺憾的是, 無論你怎麼努力,你沒有文章天賦,但是你的字卻是很好。” 一語道出夢中人,原來自己苦苦追尋的作家夢, 還不如拐個彎,成為書法家。 於是他放棄了寫作之路,轉頭換成了書法研究, 最終成為了書法家。 很多時候,死胡同和柳暗花明,就在一念之間。 講到變通,有的人會認為不夠專一,沒有原則。 但周圍的環境,往往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也很難去改變身邊的人和事, 假若不懂的變通,就很容易困在一條死胡同上, 聰明的人,懂得變通,就容易成功, 愚蠢的人,不懂的變通,就容易失敗。 古人講, 水隨形而方圓,人隨勢而變通。 講的是無論做任何事,不能只認死理,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主動去尋找解決之道, 隨勢而變,才能到達勝利。 累了,就換個方式活法。 前幾天,看過這樣一段話: 一雙鞋沒有庫存了,那就在旁邊的店在挑一雙, 或者換件外套也很好。 經常去的那家湯粉店停業了,那就換過另外一家。 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電影票,那就去書店看書,給自己充電。 人生的道路選擇很多,開心的方法有千萬種。 假如累了,就換個方式。 林語堂說:“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
-
人生,因不珍惜而散!(看淚了)
人啊,只有在下雨的時候,才知道誰會送傘給你; 只有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才會知道誰會真心幫助。 有的人,只會在你輝煌時共享快樂,不會在你失敗時雪中送炭; 有的人,只會在你有錢的時候稱兄道弟,不會在你身陷困境時拉你一把。 人生是無法從來的。花朵凋謝了,來年春天又會開; 樹葉飄落了,明年又會長新芽。但是人過完一生, 便會從此遠離這個世界,再也回不來。 時光很寶貴,身邊的人也很珍貴。在這有限的一輩子中, 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是他們讓我們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讓我們每天都能開心歡樂。 在這個社會,總是有人辜負了對自己好的人。 有的人,對於別人的幫助沒有一點感恩之心,總是覺得別人對他好是應該的; 有的人,對於別人的真心付出沒有一點觸動,總是用另類的目光看待別人。 世界上沒有人規定誰一定要對誰好,真心付出只是因為在乎你。 如果你連一個在乎你的人都捨得去傷害, 那麼你就不配再擁有真心的朋友,因為他們都會遠離你而去。 人生,因為緣分而結識。 人和人,沒有無緣無故的相遇,只有上天冥冥中安排的緣分。 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兩個人的相遇、相知和相識,都是一個互相欣賞的過程, 只有不斷地包容彼此、珍惜彼此,這份緣分才會永遠存在。 人生,因為不珍惜而散開。花無從日開,人無再少年,時光匆匆, 時間會洗淨所有的鉛華,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最珍貴的。 我們結識過很多人,但是能陪我們到最後的,往往只有那麼幾個人,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 如果總是辜負真心的人,總是讓他們失望, 沒有好好珍惜他們,他們也會厭倦你的冷漠,最後只會默默地離開你。 時間在流逝,人心在變化。無論是朋友和愛人,都應該懂得互相關心, 互相愛護,互相珍惜。你的每一份心意,都會讓彼此更加靠近,只有珍惜擁有的,才不會怕失去!
-
老闆說“辛苦啦”怎麼回?高情商的員工,不說不辛苦,也不提加薪
提到自己的前老闆,劉渺依然一肚子怨氣。 “那傢伙又虛偽又無良,表面噓寒問暖,動不動就對員工說’你辛苦啦’,但總是這輕飄飄的一句話,有什麼用?!” 劉渺的職位,對外是銷售經理,對內是助理業務員。待了快兩年,頭銜和薪資一直沒變。 上個月,他緊鑼密鼓跟進完一單case。 老闆慰問,再次對他說:“小劉啊,你辛苦啦!” 劉渺想起自己為這項目熬過的幾個大夜,“不辛苦,應該的”這幾個字實在說不出口。 他乾脆順著老闆的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 “哈哈,那老闆看能把我title裡’助理’兩個字拿掉麼?或者,漲點工資也行啊。” 言下之意,你別成天整這些虛的,來點實在的。 老闆愣了一下,馬上哈哈大笑。他拍了拍劉渺肩膀,連說好好好,考慮考慮。然後轉身走了。 等到發工資時,劉渺發現並沒有變化。 他氣不過,去質詢。老闆輕描淡寫地說,他考慮過了。 結論是,暫時不加工資,職位也暫不調整。 劉渺一怒之下,辭職走人。 今天,咱們姑且將這老闆是不是真的“虛偽無良”放到一邊。 公子想和大家聊一聊,當老闆說“辛苦啦”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回复才算妥帖。 若是統一回复“不辛苦”,或者像劉渺那樣藉機伸手,要升職加薪,顯然都不是好的選擇。 懂得根據不同場景,拆解老闆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你才能給出最得體的回答。 一、老闆說“辛苦啦”的2種典型場景 同樣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下,意思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按任務實際完成情況,“辛苦啦”大致可分為兩種場景: 場景1:任務沒完成,但你確實盡力了,你的付出老闆也看見了。 這種時候,老闆只是在表達寬慰。 雖然沒完成,但你的工作態度還是積極的,我看到了,值得肯定。 剛工作時,我就曾遇到類似情況。 連續加班一周,最後依然把手上負責的工作搞砸了。 我當時的上級老盧發現後,說: “這事兒也怪我,過於放手。你也辛苦了。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糾正。” 我至今記得他這段話,也始終心存感激。 能在下屬把任務搞砸的情況下,仍然這樣說的上級,值得跟隨。 場景2:任務按既定目標完成,老闆禮節性說“辛苦啦”。 很多職場人,都詬病這一點。 累成狗一樣,最後就換你一句輕飄飄的“辛苦啦”? 說實在話,這種情況下,老闆多半真的是隨口說說,一半敷衍,一半禮貌。 因為他認為,只要工資是按時、足額發的,他對你就沒有任何虧欠。 從這個角度,這句“辛苦啦”,只能算是工資外的額外附贈。 一旦明白了老闆的想法,即便任務做得再辛苦,你也沒有必要生氣了,更不必像劉渺那樣,惱羞成怒。 工資記得給夠,那話,老闆你不說也沒什麼,即便說了,我也不會太當真。 二、藉機提加薪,功利且得不償失 當我們在販賣機前投入硬幣,裡面的商品必須第一時間掉下來,這才符合心理預期。 如果它不掉,這機器一定是壞了,我們肯定會立刻找廠家投訴,追討我們應得卻未得的利益。 一旦投入,立馬要求回報,一刻都等不了,這是販賣機思維。 職場中,我們應該格外警惕這種思維模式。 哪怕你當前的這個任務完成得非常漂亮,各方面無可挑剔,也不能順著老闆的一句“辛苦啦”,順理成章提加薪。 因為工作不是一錘子買賣。 職場,更像播撒種子。春耕,秋收,需要時間來檢驗。 操之過急,只會顯得既功利又心浮氣躁。 而且,從老闆的角度,評估一個員工該不該漲薪,有很多考量。 比如,公司業績。若公司已經陷入虧損,不降薪裁員就是好的了,哪還有漲薪? 比如,市場環境。如果大環境不好,或者公司支付的薪酬標準本來已經領先於行業同類型公司,你也很難漲。 再比如,公司預算規劃。通常來講,每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投入預算規劃,每年的贏利,有多少用於研發、市場及員工福利,都是提前規劃好的。 以上都合計完了,最後才會評估你個人的表現,到底值不值得漲。 但凡正規的公司,有關員工的晉升、漲薪等製度,肯定是早就設計好的,跟你提不提,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所以,當一個任務完成,老闆單純說句“辛苦啦”,你也就單純地聽聽吧。 職場路長,功績需要累積。 […]
-
年輕人抑鬱是因為他們脆弱?或與心理學興起有關
近年有種流行說法,是年輕人越來越脆弱了,甚至有不少人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從我接觸到的案例看,的確有很多年輕人出現抑鬱情緒及抑鬱症問題,但如果要說90后整體上更容易患抑鬱症或者發生抑鬱傾向,恐怕並不准確。 從整個環境層面來說,每一種心理疾病的流行,其實離不開它所處的大環境。較之以往,當前整個社會抑鬱症的發病率,其實都呈現出上升趨勢。 抑鬱症有一種很普遍的表現就是“空心病”心理,就是指這個人在成長中遭遇了很多功利性的養育,他的內心自我沒有得到健康的發展,而總是圍繞着一些外在的目標,比如考試分數、名校經歷、高薪工作、比其他人優秀……讓一個人的健康人性被損耗,人被“異化”。一旦外在用於構建自我的那些分數、優秀等指標撤離或坍塌,這個人就容易抑鬱,厲害的就成為抑鬱症患者。空心的人會很難找到活着的意義,或者人生的真正意義,感受不到從內到外活着的內在動力。 而功利性的教育、功利性的生活,是我們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人們似乎活得越來越現實,越來越統一,其精神壓抑也越來越大。 在物質上大踏步前進,在精神上無力和焦慮。這大概是近些年抑鬱症多發的最深根源,生活似乎一眼望到頭,“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掙夠房子、車子幾件套”,高昂的房價,快節奏的工作,等等,都讓年輕人疲憊不堪。 另外,在統計層面,年輕人抑鬱症的多發,還跟近些年心理學的興起有關。抑鬱症是伴隨着心理學、心理健康的興起而確立的。其實以前大家也有抑鬱症,但是那時候心理學不像現在這麼流行和普及,抑鬱症一般被划入神經衰弱等傳統神經醫學、精神醫學的門類里,嚴重點的用吃藥的方式去解決,不那麼重視的可能就被忽略了,因此以往的統計指標就顯得偏低。 現在,隨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更有條件講究精神生活質量了。抑鬱症的社會認知度提升,客觀反映了大家更加關注自己的精神情感狀態,是進步的表現。 另外,我們的文化總有一種擔憂年輕人的傾向,似乎特別害怕他們走彎路。就我接觸的案例來說,我看到的90后大多有活力、有創造性。90后誕生在網絡普及的大環境中,相比於80后、70后更有自主性。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生活的時代命題,我們不必太過焦慮。對於關注90后的長輩來說,與其擔心90后,不如看看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比如創造不那麼功利的環境,少一些功利要求。對於90後來說,病症的出現意味着我們內心和人格還有什麼需要成長的地方,這本身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李國翠)
-
抑鬱症留學生的自述
抑鬱症留學生的自述 — 我所做的全部努力,不過是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 寫在前面:這篇文章去年首發在北美留學生日報上,是我用另一個筆名“蝙蝠大人”寫的。當時用筆名是覺得抑鬱實在不是什麼值得稱耀的事情。現在雖然情緒仍有波動,但總體來說在控制中,才可以看似輕鬆地笑談過去,但當時真的是度秒如年,走着鋼絲無人說。 這篇文章三天內破了10w閱讀,長尾也非常驚人,前幾天我還在豆瓣看到友鄰轉發,累計下來差不多20w閱讀量了吧。它對我的影響也很大,第一讓我認識到媒體對於價值和信息傳播的積極作用,第二發現留學生群體抑鬱很普遍但大家都緘口不言,第三寫這個話題讓我更加關注抑鬱症,反過來對這個病症和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留學生抑鬱已經不止一次被提起了,但好像還沒有一篇以one on one conversation的形式來談論這個問題的文章。精神疾病是有很多種類型的,抑鬱症是最廣為人知也是最被濫用的。人們對抑鬱症有很多誤解,最常見的一種就是,抑鬱常常被認為是“心情不好”,而真正的抑鬱是,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很好,可我還是在精神上掙扎着。你問我原因? — — 我也不知道。 筆者一直遊走在抑鬱症的邊緣,情緒非常不穩定,但因為告訴自己“剛來美國還不適應”“慢慢會變好的”,所以也並沒有很認真地去思考抑鬱症這個問題。後來當我結束了所有final開始度假,卻仍然擺脫不了depression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筆者患的是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也叫做雙極性情感疾患,於狂躁期,患者會感到或表現出異常開心、有活力、易怒;於抑鬱期,患者會哭泣、缺乏交流、對生命萌生負面看法。也叫做鐘擺病,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深入查一下資料。筆者參考了一些資料,但這篇文章會更偏主觀,以一個患者的narrative來談論抑鬱症對自己的影響和怎樣去克服。 Some “sad facts” about depression: #1 抑鬱是24/7全年無休的,就像是在過膝泥潭裡深陷,只要停止一掙扎,你就會被淹沒。 Overwhelming是大多數抑鬱症患者都會用的詞,當然並不是所有overwhelming的人都是抑鬱症。這個世界要求太多了,我要麼躺在床上拒絕面對真實的世界,要麼就得爬起來一項一項去戰鬥which is endless。當我看着別人那樣proactive地活躍在朋友圈Facebook,出現在各種群體活動各種party的時候,我看着他們火熱的朋友圈留言,心裡就一個感受:為什麼我不能和他們一樣正常地對這些東西食物、某某大人物要來開lecture、各種美國的節日產生興趣?我的心生病了,可是明天還要上課、開會,還有那麼多新的科技和融資,那麼多推送要去讀,這個世界為什麼就不能停一停? #2 抑鬱症患者可能看上去極其正常 筆者平時看起來完全就是一個逗逼。很少有人會把自己抑鬱的事實擺出來說,是因為當我實在堅持不住去找朋友talk through的時候,我發現向別人解釋本身就是一件很精疲力竭的事情。另外,不犯抑鬱的時候我基本上是把自己blocked out的,而當我犯抑鬱的時候我去找朋友尋求幫助,長此以往我也會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朋友,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總會有照顧你情緒不周全的時候,抑鬱症患者又對此特別敏感,我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3 別試圖去安慰一個抑鬱症患者 “我上周也發生了一件無比糟糕的事情,但我並沒有讓它毀了到我的生活” — — 恭喜你,我羨慕你有這樣的能力,你可以像一個正常的人類那樣生活。但我就是做不到,如果我可以,我早就去做了,不是嗎?正是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我才拚命地無聲地掙扎着,而你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可能讓我覺得自己無能極了。 “多運動,你會感覺好很多的,相信我” — — 請相信我,我定期去gym,我吃健康的食物,我讀書、旅行、和朋友聊天……我已經試過了所有可能的辦法。但是它們都只是創口貼,只能緩解無法治癒。 “如果我有你的生活,我會感到知足而不是抑鬱” — — 如果你完全擁有我的生活,你也會擁有我的抑鬱。 筆者患了抑鬱症以後,覺得生養我的父母是最有權利知道what’s going on with me的人,於是告知了他們。我媽一個電話就打來了:“我就不懂了,你現在什麼都好好的,終於也出國了,假期還可以旅遊,你怎麼還不高興呢?上一輩出國打拚的人還要刷盤子,你已經這麼幸福了怎麼還不滿足?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不要老把抑鬱症的帽子往自己頭上扣。” — — 看,另外一個抑鬱症患者不說出來的原因是,別人總會認為你在裝可憐或者找借口。 可以的話,讓我們知道你是那個凌晨兩點鐘都會在的朋友,但不要太pushy。當我們真的撐不下去的時候,我們會reach out to you。那時候,陪我們去公園的長凳上坐一坐,什麼也別問,什麼也別安慰,靜靜陪着我們就好。那個“蹲下來陪我做一隻蘑菇”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雖然挺雞湯,但對抑鬱症患者來說確實是這個理兒。(蘑菇圖太丑,隨手拉了張貓圖) […]
-
“媽,你還好吧”,掛斷電話,我流淚了
“媽,你還好吧”,掛斷電話,我流淚了 前幾天,參加了小學同學聚會,有一個同學晴晴說,她遠嫁到北方,和家裡隔著上千里路,每次說回家,但總是沒有成行,雖然常常和父母通電話,但總是不放心父母。 她也想多陪伴父母,但自己過得也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不輕鬆,想回家一次,都得費好大勁。幸好父母通情達理,從來沒有責怪她。說著說著,她就哭了。她覺得愧對父母,欠父母太多。 聽晴晴這麼一說,我的眼睛頓時潮潮的,回想起自己這些年,漂泊在外,和父母聚少離多。父母在家鄉,我在異鄉……常常打電話回家,因為父親從來不帶手機,因此總是母親接電話,後來父親走了,留下母親一個人在家。 媽,你還好吧”,每次打電話,幾乎都是這樣的開場白,我真的希望母親過得好好的,沒病沒災。但聽到母親的聲音,聊幾句,掛斷電話,我的眼淚就不爭氣地落下來。 在我剛剛從學校畢業的那一年,我在南方打工,那時候工資又低,父母還沒有買手機,打電話都要去公用電話亭,因此我都是提前一天告訴公用電話亭的老闆,說我第二天大概什麼時候打電話,要他轉告我的母親。 那天,天空下著小雨,我打電話到電話亭,母親接電話的時候,我還聽到了電話亭老闆的聲音,“這麼大的風,還下著雨夾雪,少說幾句,早點回家。”我突然心情一驚,原來家鄉已經是深冬季節了,而母親為了接電話,都站在寒風中等了一個多小時。總以為,隔三差五給母親打個電話,問個平安,其實母親更擔心我。 當掛斷電話,我幾乎是淚崩了,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外拼搏不容易,卻忽視了家鄉的父母,他們是那麼牽掛在外的兒女,即便兒女沒有錢寄回家,能夠聽到兒女的聲音,互相說一聲平安,才會心安。 後來我做了一段時間駕駛員的工作,一年到頭在路上奔波,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家。那時候,父母也有了電話,但很少主動聯繫我,因為擔心我在開車,影響安全。我每天也很累,停下車的時候,總是呼呼大睡。 有一次,我隔了半個月才打電話回家。“媽,你還好吧。”這是我的開場白。母親說,“好好,都好。”這次沒有聊幾句就掛了電話。後來我才知道,母親都已經咳嗽一個月了,為了在打電話的時候,不讓我聽到咳嗽的聲音,就匆匆忙忙掛了,她怕忍不住。 多少父母自己生病了,都是自己扛著,直到自己扛不住了,才不得不告訴兒女。都說,生兒育女是為了養老,但有幾個父母是靠兒女來養老,只要自己能走,能勞動,就“不麻煩兒女”。 可是作為兒女,總以為給了父母錢,常常打電話,視頻聊天,就是關心了,就是逢年過節都能省就省,不能回家,父母也能夠理解。還會主動安慰兒女,自己過得還好。但多少個日夜,父母也過得很孤獨,兩個人都健健康康的還好,有一個照應,當一個人先走了,剩下的人,才真的是苦不堪言。 後來,我在縣城買房了,當然,也得到了母親的支持。母親幾乎把自己所有的餘錢都給我了。但給錢的時候,母親很愧疚,說“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本事,就這點錢,我能幫你的也就這麼多。” 作為母親生活在農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不容易,她的錢,都是從牙縫裡摳出來的,可是她為了兒女,都捨得拿出來。她也沒有想過以後有病痛什麼的,拿什麼來“拯救”自己。 再後來,和母親的聯繫也多了,母親還學會了視頻聊天。但有一次,母親那頭“突然斷線”,我就以為她是生病了,怕我看出“端倪”,就繼續撥通了電話。沒想到,母親說了一句“我想你了”。 “我想你了”,我都是中年人了,母親卻把我當成了一個孩子,一句“想你”,讓我淚流滿面。我們有多久沒有陪母親說說心裡話,即便常常聯繫,都是簡單的問候,都覺得有隔閡了,再也不會像一個孩子一樣,在母親面前撒撒嬌,聽母親嘮叨。而母親,卻從來沒有覺得我們正在長大了,可以獨當一面了。 母親在,我們永遠是一個孩子!而我們卻覺得母親煩人了,說話的聲音不好聽了,就是和母親在一起,也是低頭看手機,對母親的話,有一搭沒一搭接幾句。 還記得每次和母親告別,我開著車,車裡放滿了母親親手做的家鄉味道。母親站在車後,揮手“慢點開車,別太想家,家裡都好好的。”而我,卻不敢看後視鏡,真的害怕看到母親孤獨的身影,在風中飄搖。也許我更擔心,哪一天,一轉身,就再也不見。 如果有一天,你也打電話給母親,說一句“媽,你還好嗎?”電話的另一頭,總是說“好,好,一切都好”。那不一定是真的,那是母親希望你出門在外開開心心,不要想家,不要擔心家里人。而她卻永遠是最牽掛你的人,只是使勁把這樣的“一份牽掛”藏著心底,不給你添加負擔。 有一句格言,如是說:在孩子和母親之間,母親始終是一隻超載的輪船,任憑風吹浪打,歷經千辛萬苦也心甘情願。這樣的一份深情,也唯有母親,才可以毫無保留地都給你。
-
生氣時,請沉默,把心靜一靜
人人都有情緒, 喜怒悲愁誰都有。 被人誤解,遭人欺騙, 生氣,常常難免; 不悅,時時來擾。 難聽的話語,脫口而出, 雖是無心之過,卻能禍從口出; 無名的怒火,見誰都著, 雖是發洩一下,卻是傷人傷己。 其實,轉個彎,風景那邊獨好。 發怒,誰都會, 但聰明的人,很快一笑而過; 只有愚昧的人,氣嘟嘟,氣鼓鼓。 傷人,也害自己。 生氣時,請沉默。 認真掂一下,值不值; 把心靜一靜,忍下去。 生氣時,請沉默。 沖動是魔鬼,生氣解決不了問題, 只會讓事態愈演愈烈, 毀了人品,沒了形象。 生氣時,請沉默。 凡事不太過,就有餘地, 何必生氣自尋煩惱; 做事不太絕,就有情意, 何苦生氣把人心傷。 有話,好好說; 無話,請沉默。 氣由心生,氣大傷身, 病了自己心,良藥難尋; 口無遮攔,氣話傷人, 氣走了朋友,後悔晚已。 做人,要清醒,要理智! 孰輕孰重要分清。 為人,要大度,要寬容! 能忍能讓好個性。 退一步,心會寬闊; 忍一時,萬事平靜。 智者, 控制自己的情緒, 收斂自己的脾氣。 和氣能生財,生氣會失德。 不生氣,自己的心情才舒暢; 不生氣,人與人相處才融洽; 不生氣,是頂極的人格修養。 做人,人緣會更好; 做事,事事更順利! 要知道: 和氣生財,和氣心順。 不會生氣,才有福氣; 其實,相通了,看明白了,哪有什麼事情值得生氣。 不都過去了嗎?還有什麼好氣。
-
放過自己,寫的太好了
沒人心疼的時候,就自己心疼自己; 沒人愛的時候,就自己愛自己,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憂傷, 每個人有自己的幸福, 每個人有自己的痛苦。 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沉默。 開心了就笑,不開心就過會再笑。 哭的時候不一定就真的傷心, 笑的時候不一定就真的開心。 幸福的人不代表沒有煩惱, 傷心的人不代表沒有快樂。 傷心難過的時候,蹲下來抱抱自己, 原諒別人,放過自己。 不是所有委屈都可以吶喊, 不是所有心事都可以述說, 有些事只能自己懂, 有些話只說給自己聽。 不要輕易的流淚,難過傷心抬頭望望天, 天那麼大,會包容你所有的委屈。 人冷了,可以找個地方取暖, 心冷了,卻很難在暖過來。 兩個人的世界,不怕吵架,怕冷漠。 冷了一個人,冷的卻是兩顆心。 一道菜涼了我們可以再熱, 一顆心涼了,卻很難再熱。 怕的是一熱再熱,那顆心會變的七零八碎。 老天給了我們一顆心, 是要我們用來愛的,不是用來傷的。 我不說不代表我不知道, 我不計較不代表我就不在乎, 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生路。 不要讓自己的眼睛蒙蔽了你的心, 時間是最好的證人,會讓你懂得, 日久不一定見真情,但是一定會見人心。
-
家,平淡卻幸福 ; 愛,簡單卻牽掛
家,很平淡, 只要每天都能看見親人的笑臉就是幸福的展現; 愛, 很簡單只要每天都會彼此掛念就是踏實的情感。 幸福 幸福並不縹緲,在於心的感受; 愛情並不遙遠,在於兩心的默契 快樂,知足 心,只有一顆,不要裝的太多 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 心靈的愉悅,來自精神的富有 簡單的快樂,來自心態的知足 時間,沉澱,情感 時間,會沉澱最真的情感 風雨,會考驗最暖的陪伴 走遠的,只是過眼雲煙 留下的,才是值得珍惜的情緣 來的熱烈,未必守得長久 愛的平淡,未必無情無義 溫暖 眼睛看到的許是假象 心的感受才最真實 耳朵聽到的許是虛幻 心的聆聽才最重要 時間會告訴我們 簡單的喜歡,最長久 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 懂你的人,最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