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奧秘:運氣、突破性收入與個人努力

資本的奧秘:運氣、突破性收入與個人努力

本文將會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去看待資本的作用與意義,並會深入解讀:運氣、突破性收入、個人努力與資本之間的——潛在關聯和相互影響。相信本文的觀點和洞見,將會展現出一個不一樣的社會運作機制。

主題目錄如下:

現象

資本就是答案

資本的特權

資本的來源

資本與個人努力

個人努力的意義

階級躍遷

虛幻的確定感

決策質量與可持續性努力

具有突破性的收入

資本的意義

回到運氣

全文約1萬字,閱讀時間約20分鐘。

現象

為什麼有些人財富過人,可以享盡物質文明的一切創造,有些人大權在握,彷彿坐擁一切主宰和慾望。而另外一些人(大部分的人),只擁有極少或有限的資源,需要一直持續性的努力,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狀態,然後儘可能地稍稍提高一些生活水平,就很不錯了。

這些人(大部分的人),或許心中曾經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會慢慢接受一個遠低於期望,也不至於無法忍受,還算過得去的現實。

那麼相反,擁有財富和權利的人,並不需要持續性的努力,他們的回報取決於他們的決策質量。甚至不需要努力,都可以自動獲得回報,或者不需要回報,現有的一切就已經足以他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這種現象,就是馬太效應——擁有的越多就會獲得更多,擁有的更少就會越來越少。資本就是決定一切的物質基礎,而資本的分配是符合二八定律的——也就是少數人掌控了大部分資源,剩下的小部分資源給大部分人來分。

《黑天鵝》的作者特勒布認為:“ 形成馬太效應與二八分配的原因,是贏家通吃、偏好依附、積累效應、甚至是分形隨機,所以歷史數據積累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概率 ” 

分形,通常被定義為一個粗糙或零碎的幾何形狀,可以分成數個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體縮小後的形狀,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質。

而資本就是物質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能量轉換的另一套計量方式。

資本就是答案

人們現在使用的產品,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複雜。所以需要分工合作,每個人負責一部分,形成有組織的生產創造,就是公司。個人很難創造出達到人們預期(或超出預期)的產品,就算能,也很難量化生產,除非是邊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複制拷貝。

資本家,有了資本就可以完整的構建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獲得其中的大部分利潤,其結果肯定是賺錢的。而產品製造的難度越大,形成產品製造的壁壘,就會越賺錢,比如房子、汽車、飛機、芯片。並且越有錢就會越容易賺更多的錢——因為資本可以強化並完善產品和服務,越沒錢就越難賺到錢——因為沒有獲得利潤的路徑和籌碼。

其中,產品製造的壁壘:

可以是,資金壁壘(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家族財富),

可以是,技術壁壘(專利(高通),秘方(可樂),

可以使,人才壁壘(蘋果、谷歌、微軟),

可以是,權利壁壘(政策保護,綠色通道,天選之人),

可以是,經驗壁壘(試錯總結、探索發現),

可以是,品牌壁壘(百年老店、口碑積累),

可以是,資源壁壘(人脈、關係、繼承),

可以是,地域壁壘(人口紅利、防火牆、版權選擇性保護),

可以是,制度壁壘(基因編輯、隱私數據),

可以使,文化壁壘(鼓勵失敗,勇於冒險)

等等……

然而,還有更難製造的產品,連資本家(因為政策和能力)也很難創造,比如高鐵、火箭、飛船、衛星、核電站,需要國家來構建完整的生產線。當然,其結果不僅可以獲得經濟利益還有政治利益。

另外,有了資本,有時未必就需要去打造一個切實的產品,而只需要進行資源的協同合作,成為產品製造商的分銷或是代理,就可以賺取利潤不菲的差價。甚至都不需要成為分銷或是代理,只要進行合理的金融投資(基金、股票、債券、黃金、外匯、期貨、權證、理財產品等)就可以獲得高額的回報。

當然,這些都是在直接或是間接的創造產品和服務 ——分銷代理是服務,投資是把資源提供給其它的創造者。

最後,還有不需要任何創造,僅憑資本遊戲,就可以讓資本產生資本(錢生錢)的路徑:

例如(粗略模擬),A有一張5000萬的存單,他到香港用這個存單做抵押,貸款5000萬。香港貸款利率低,且容易進行海外投資。接著,他用這5000萬到意大利買了一個酒莊,獲得了移民資格。然後,用酒莊在意大利銀行貸款5000萬,可進行本土投資且貸款利率比香港還低。最後,再用這5000萬在意大利買成紅酒,包裝成高端產品賣回國內,淨賺2500萬。

所以可見,只要有了資本,就可以利用經濟學原理,進行資本運作,再加上一些運氣,就可以讓資本自我複制 ——產生滾雪球效應

那麼,如果沒有資本呢?

這無法構建產品製造的生產線,就必須只能參與產品製作過程的某一個環節。也會被資本控制者洗腦,被灌輸多勞多得,能者多勞的價值觀。這個觀點本身沒有問題,但迷惑性在於可獲得的,永遠是不成比例中的小部分價值,資本擁有者才是獲得最多的,其次是風險和責任承擔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通常來說,一個非虛擬數字產品(數字產品:如程序、軟件、遊戲等)的物料成本佔價格的20%-40%,而接近50%的是產品毛利潤,最後剩下的10%- 30%是研發、銷售、運輸等其它費用。( 但利潤並非都是邪惡的,因為只有利潤才能驅動研發、創新、買單失敗與試錯、讓人們可以不計後果的去挑戰更困難的任務、以及為遙不可及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那麼,產品製作需要的是:深度鑽研、打磨細節、埋頭苦幹、這些都是持續性努力。資本擁有者的篩選原則就是:能力至上——其實最重要的是執行能力,執行可持續性的努力。而資本擁有者,甚至都不需要了解產品細節的任何技術問題,因為他們需要的是宏觀上的決策質量,而非持續性的努力。

於是,馬太效應再一次出現了,越是做微觀細節——越做不了宏觀決策,越是做宏觀決策——越是能學習到,如何進行高質量的決策。

而獲得具有可突破性收入,往往就是取決於決策質量,而不是持續性的努力。決策質量的目標就是確定方向,正確方向的風口,所產生的槓桿力量,擁有質變點飛躍式的效果。

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天生就有各種不同的思維能力,但我們不是天生就有決策能力,因為我們是在接觸現實的過程中,學習決策能力的。

那決策質量算不算一種能力呢?

可以算,但這是一種獲得門檻很高的能力,需要特定的場景和資源,以及數據來訓練。而就算擁有了,如果沒有原始資本,就仍然無法獲得階級躍遷——成為資本的會員。

比如CEO仍然可以是拿工資的執行者,但反過來,如果擁有了原始資本,比如依靠運氣(創業、彩票、比特幣),這時候就可以使用資本創造決策能力,自己積累(創始人做決策者)或僱傭有決策能力的人(獵頭決策者)。

專業技術能力(微觀做功能,完善產品),管理能力(宏觀做協調,保證產品),是截然不同的能力。但都是為資本所服務的,資本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就是創造任何能力。資本擁有者,完全可以把產品製作過程當做一個黑盒(風投),注入資本的黑魔法,測試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就是利潤的增長和翻倍——追求長期回報,而非短期得失。

所以,社會階級並不是能力越大,階級就越高,而是資本越多,階級就越高。而人與人,生物學上的差異真的沒有那麼大,或說不足以產生物質層面的巨大差異(背後是運氣決定的巨大差異,後面具體解釋)。

能力是客觀存在的,也不可否認能力對結果有不可忽略的影響,但具有迷惑性的是,資本擁有者創造了能力的篩選準則,他們需要“有能力”的執行者,去完善並提高產品生產的質量和效率,並讓人們覺得“有能力”就可以接近資本,而接近感覺上就像擁有,但實際上能力和資本之間只有一層虛幻的確定感。

資本的特權

首先,有了資本,就可以創造能力(能力的形成強依賴於資本),有能力卻很難創造資本。資本甚至可以準確預測未來,比如某一領域的資本大佬一起討論,未來這一領域的發展方向,結果不久,這一領域就真的向這個方向發展了。

其實,並不是資本大佬預測對了未來,而是他們一起合作確定了方向,一起創造了這個領域的未來。事實上,預言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一個預言的未來。(權利也是類似的,權利也是資本的一種)

其次,資本意味著更多的“可選擇性”。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認為:“如果你有’可選擇性’,那麼你就不太需要智力、知識、洞見、技巧,或者那些在腦細胞中發生的複雜事情。因為你不必每次都正確。你所需要的只是不做不明智的事情,以免傷害自己(比如忽略某些事情),隨後就能在有利的結果發生後樂享收益了——關鍵是你的評估並不需要預先進行,只要在結果發生後進行即可”。

所以,我們以為靠我們的技能成就的許多東西,其實大多來自選擇權,而且是被妥善運用的選擇權,因為選擇權賦予人獲取有利因素,而不受不利因素影響的機會。

最後,資本還可以帶來—— 權利與自由

其中權利,有堪比最好春藥的功效,沒有任何事比發號施令人更愉快、更舒服、更爽,足夠的權力甚至還能提升一個人的性能力——想像一下權利對繁衍資源的渴望與佔有。

那麼自由,其本質就是對個人時間和行為的掌控力,擁有自由通常就可以自主決定——在什麼時間、出現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這是人類潛意識和主觀意識的追求與嚮往,其背後的驅動力直接關係到——進化本能與心靈情感。

顯然,如果不同程度地剝奪了自由(比如隨從跟班),就會來帶——焦慮、恐懼、疲憊和壓力,更進一步持續地剝奪自由(做提線木偶),就會帶來——痛苦與絕望。前者關係到一個人的健康,後者關係到一個人的生命。

資本的來源

繼承——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來源。

我們並不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最開始,也不是在最最後。有沒有想過,任何一個現存的人,順著其家譜也就是生物遺傳鏈,一代代往上數,結果會怎麼樣?

會看到類人猿、看到非洲祖先、看到哺乳動物、看到爬行動物、看到魚類,最終看到單細胞生物。中間任意一環的缺失,都會導致現在這個人的消失(可能有更多的子節點)。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祖先一定有一代,是一身毛在樹上,手裡可能還拿著香蕉,並且同樣是其它很多子節點人類的共同祖先。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生物學差異是極小的,尤其是在剛出生的時候,這時大腦數據一片空白,接著環境信息就會向大腦結構中填充數據,同時也會改變一部分結構,而結構也會反過來影響數據的填充。可見,大腦後天很大的差異性,都是來自環境數據的積累(資本嚴重影響環境數據的接受和處理),所形成不可預測的概率選擇,影響並決定了大腦動態神經網絡結構的構建,從而影響了人的性格、情商、智商和各種能力的結果。

那麼,在繼承鏈上獲得的資源,不僅包括家庭環境、生活圈子、教育資源、社交圈子、知識技能財富的傳承,還有基因。

這些都是大腦發展過程中,因為環境數據的不同,所形成巨大思維想法差異的來源。這是一種不可控的運氣(先有了確定的結果,在思考過程的概率,其實概率在思考的之前就早已確定了),出生點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第三世界國家,亦或是戰亂國家,是貧窮還是富有——這是卵巢彩票。

而顯然,資源是在繼承鏈(物質)和遺傳鏈(基因)上進行傳遞和積累的。​​​​

資本與個人努力

那麼個人努力確定可以積累原始資本?

不!這是一種典型的敘述謬誤,混淆了資本積累可能來自於個人努力,與個人努力一定可以積累資本的區別。還有證實偏差,這是在媒體不斷渲染之下的,一種為內心確定感尋找證據的傾向。

敘述謬誤 ——思想會傳播是因為作為媒介的自私人類對它們感興趣,並且喜歡在復製過程中將它們扭曲。所以,人們總是習慣於將客觀存在的事實,加上自身認可的理由和邏輯加以闡述。

證實偏差 ——一旦你的思維被某種世界觀佔據,你會習慣於只關注證明你正確的事例。矛盾的是,你擁有越多的信息,你就越認為自己正確。

而媒體,一部分是被資本操控(資本需要個人努力),一部分是為了迎合大眾(個人被洗腦,喜歡不斷強化努力的作用),還有一部分是受到了後見之明的誤導(媒體由人組成,也會被人腦的工作機制所左右)。

塔勒佈在《黑天鵝》中說道:“ 我們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了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當我們回顧以往時,由於後見之明,對有些事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因此我們變得過於自信。 ”

事實上,我們嚴重低估了世界的不確定性,同時高估了自己對過去發生事件的確定感。

有些事情這麼做,可以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但原因卻不是自己原本以為的那樣,這個真相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而很多問題,人們也只能看到一個側面,然後大腦會補全過程和原因,接著就會深信不疑自己的觀點,而且很難改變。

但如果個人努力可以換一個詞,就可以說的通了—— 那就是運氣,個人運氣確定可以積累原始資本。那麼,回到繼承——順著繼承鏈來看,原始資本最開始是出現在哪裡的?最終會發現,還是繼承鏈上某一代的個人,而個人運氣促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所以結論就是,資本的來源有兩個—— 運氣和繼承,而繼承最終還是來自運氣,所以只有運氣和虛幻的自以為是

個人努力的意義

首先,個人需要努力的神話,來代替運氣。

因為運氣的不確定性,會讓大腦產生不好的生化反應,比如:擔心和恐懼——人腦在面對未知時,更傾向於(顱內模擬)想像和預測不好的結果。同時,大腦也會啟動左腦強大的解釋能力,對看到的一切都下意識的向著自己想要的、相信的、和想像的方向,開始強行匹配解讀,於是虛幻的確定感就下意識的產生了(甚至不自知的連自己都騙)。

所以,確定感——就是我們自己所認為所了解的,外部世界的因果邏輯關係,其中充滿了虛幻的自以為是。

但如果沒有確定感,人們就會變的不安,就會恐慌,就會不斷尋找確定感。而大腦潛意識的工作模式,就是簡單輕鬆的找到確定感,如果想要盡可能的保證確定感不虛幻,就需要額外付出很多的努力去求證和驗證,就會活的很累很辛苦,相信沒人會願意這樣,也堅持不了多久。

其次,關於努力,這是一個已經被神話的詞語。

因為,感覺只要努力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成一樣,但其實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天賦和概率。努力讓人們有了一個虛幻的確定感——就是只要努力就可以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結果,感覺上自己與結果之間只有一個努力的距離。

“只要努力” ——問題就在這幾個字上,關鍵有時候是努力不了的,不是想努力就可以努力的,就算強迫自己努力,也只會失去創造力和效率。

所以,那些能夠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興趣,並有機會在此興趣上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努力積累的人,往往最終都會有很高的成就,甚至獲得階級躍遷,這是一種天賦和概率,更是運氣。

然後,社會秩序、資本發展,需要個人努力的神話。

就像《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中所說的,信仰神話故事,讓人類可以空前大範圍的合作,從而創造了偉大的人類文明。

合作——這正是人類突破自然法則,超越其它動物的根本所在。而合作的基礎,就是需要一個共同信仰的神話故事,來協調數量巨大且充滿自由意志,以及貪婪與懶惰的人類。

那麼,個人努力就是現代文明社會,人們所共同相信的一個神話故事。

最後,資本的內核——經濟增長,離不開每個人的個人努力。

顯然,運氣阻礙了個人努力,因為面對運氣的不確定性,人腦不會產生強大的對可能性的憧憬,同時運氣也無法滿足大腦尋找規律的內在需求。如果信奉運氣,結果就會導致行動力不足,且不能激發全面的主觀能動性,來超頻腦力和體力,以逼近對未來的憧憬,從而得到想要的結果。

所以運氣,自然就會被資本刻意掩藏在了個人努力的故事背後。而資本的方法就是利用媒體,對人腦的功能性漏洞,植入了一個—— 通過個人努力可以獲得階級躍遷的故事,彷彿資本有規律性的和個人努力產生了——數學證明般的邏輯因果關係。

階級躍遷

事實上,那些被大肆宣揚的屌絲逆襲的成功故事:

第一,是人們沒有看到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和付出,大概率人群是做不到的。

第二,是這些階級躍遷的人除以想要躍遷的人數,概率接近於0——因為存在大量的未知沉默數據,而信息又喜歡傳播罕見事件。

那麼,如果把那些沒有被大肆宣傳的失敗數據,拿出來對比(數據龐大),就會發現個人努力對結果的影響是忽略不計的,運氣在主導著一切 ——不是完全隨機,而是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或者說有規律,但還無法掌控。

無視沉默數據 ——在敘述謬誤與證實偏差的作用下,大腦無視了與自己潛意識相矛盾的數據結果,只能看見了無統計學意義的個例事件,卻以此來作為結論的支撐。

倖存者偏差 ——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比如,取得信息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信息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這也是沉默數據被忽略導致的結果。

可見,通過努力獲得階級躍遷的人,都是概率,過程毫無規律可言,其影響因素都是後見之明,都是必要不充分條件,都是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

相關關係 ——並不等同於一者導致了另一者。相關關係僅表示,兩個因素——姑且稱之為X和Y——之間存在某種共同變動的關係,但你無從判斷孰因孰果。有可能是X導致了Y,有可能是Y導致了X,也有可能是X和Y均由另一個因素Z導致。

也就是說,成功的人會覺得自己的成功,至關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努力。但其實,成功的影響因素很多,自己的努力只是其中之一——必不可少,卻絕對不是決定性的要素。是的——成功人士的大腦依然有功能性漏洞——認知偏差,這是生物學上的“特性”。

所以,這個世界,不是我們努力想成為怎麼樣的人,而是我們被世界塑造成了什麼樣的人。就如同人的自由意志一樣,其實只是環境數據的表達。

 

虛幻的確定感

最終我們看到,大腦善於忽略運氣因素,除了天性喜歡規律(規律容易理解),尋找規律(好奇探索慾望),簡化複雜(簡單容易記憶),強行解釋現象(證實偏差、敘述謬誤、後見之明、虛幻的確定感等)以外,還有對沉默數據的視而不見(或是獲得難度較高)。

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組織,亦或是公司國家,都喜歡避重就輕,報喜不報憂(包括犯罪率,財政支出、經濟增長、災難損失等等)。

是大腦虛幻的確定感,虛幻了個人努力與結果之間的關係,這讓人們產生了一些盲目性,還有決策方向上的失誤,而大部分人在失敗過後,都需要承擔虛幻感所帶來的不良情緒,還有努力過程中,對比感帶來的羨慕妒忌和自我否定。

然而,虛幻的確定感並不是完全不好,從宏觀角度來看,虛幻的確定感,正是我們能不斷行動的源泉。很多決策,都是建立在虛幻的確定感之上的,但憑藉著不斷的調整,虛幻的感覺與運氣合作,最終變成了確定的現實。

這樣,人類整體就在虛幻確定感的拉力之下(這是未來影像產生的可能性),不斷的抵達一個個發展的目標節點,人們會比從前更快樂麼?誰知道呢,每個人都冷暖自知。

 

決策質量與可持續性努力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並不需要為每一個讀者,寫一次小說。但麵包師卻需要,為每次顧客的購買,製作一次同樣的麵包。

JK羅琳,在非持續性努力——完成一部小說之後,收入取決於後續決策的質量,比如版權合作、影視權改編等等,並且還能得到長時間的休息,與不可預測的收入(努力與收入成非線性關係)。而麵包師,則需要持續性努力——不停地製作麵包,並且收入可預測(收入與努力成線性關係)。

事實上,非持續性的努力,相當於間歇性的壓力且有恢復期——可以讓人受益,持續性的努力,相當於連續不斷的壓力且沒有恢復期——結果讓人受損。

並且,利用決策質量來獲取的收入,會遠遠高於持續努力所獲得的收入。所以,擁有資源的人,都是在利用決策質量創造收入,具體執行的人沒有決策權(最終最重要的決策)。

顯然,資本運作——需要的是決策質量,而產品和服務製作的過程——需要的是持續性的努力。所以,拍板做決策的人根據等級,都會逐步脫離持續性的工作,轉而進行提高決策質量的信息積累。

但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決策質量事前很難評,因為影響因素太多。

事實上,決策評估過程,幾乎都充滿了自以為是和虛幻的確定感(證實偏差,簡化問題模型,只能想到自己知道到的和經歷過的),並且隨意的決策,有時候並不比深思熟路的結果要差——因為很多的試錯積累,才是正確的必經之路。

比如,深思熟慮的創業,難道就能提高成功率?不,創業的成功率就是很低的,成功依靠的是運氣。

也就是說,有行動和(行動產生的)數據,才能更大概率的逼近想要的結果,而決策必定是發生在——行動和數據之前的,儘管有歷史數據,但對歷史數據的分析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左右,以及數據量、數據完整性、真實性和分析能力的限制,而未來還總是充滿了黑天鵝的。

第二,決策難不難?是不是需要付出比持續性努力更多的代價?為什麼決策者都好像很繁忙的樣子,並且看起來,比持續性努力工作的人要忙上千百萬倍?

首先,難是心理感受,不同的立場是無法理解的。成為了決策者自然就知道難不難了。重要的是,決策者的代價不是努力的程度和時間,而是承擔的風險和責任。所以,他們是用風險和責任換取了持續性的工作。

其次,持續性的工作往往是艱辛和無聊的,並且是被身體本能(包括懶惰)所排斥的,所以需要大腦額外的心智付出,即用智能抑製本能,才能夠維持持續性的工作,但最終在連續工作10個小時之後,心智也難以在對抗身體的本能了——需要休息,不然過勞死的風險就會急劇增加。

然後,管理是分層級的,這些層級會把決策需要的數據,層層過濾、分析、整理、傳遞,而決策也不是一個人的決策,而是有智囊團和顧問的輔助的。所以,決策者擁有的視角和數據是具有一定高度的,並且其背後的機制與團隊,都在幫助決策的形成與落地。

也就是說,決策者不是用個人的努力和智慧,來進行決策,而決策的風險和責任卻會有很多人一起承擔,同時好處和收益,決策者倒是會獲得其中的大部分,並且決策者還容易將個人的喜好(本能)注入到決策之中。

最後,需要記住的是,人類的生物學差異很小(巨大差異來自於,運氣造成的數據在大腦中的積累),沒有人天生就適合做決策,也沒有人天生就只能從事持續性工作,是運氣促成和塑造了每一個人。

當然,有人天生厭惡決策,有人天生喜歡追求持續性的打磨細節。而富蘭克林曾說: “人,在20歲——意志力支配一切;30歲——智慧支配一切;40歲——決策判斷支配一切”。

具有突破性的收入

在很多職業中,不論報酬多高,收入總是受到限制的,收入取決於持續的努力,而不是決策質量。而且,這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測的,它會有變化,但不可能達到一天的收入超過餘生收入的程度,這就是職業報酬的突破性。

顯然,人的價值高低取決於稀缺性,即不可替代性。所以,無論做什麼工作或者選擇和誰一起生活,都要把事情做到別人無法替代的程度,這是對自我價值最好的保護和經營。就金錢而言,成長性比絕對值重要得多,結構性比起步點重要得多。要盡量選擇,那些能給自己帶來槓桿性收入和“收入本身帶收入”的工作。

但無論什麼工作,持續性的努力——對應著固定的可預見性的收入,非持續性的努力——對應著具有突破性的收入(也有可能一無所有)。

那麼,擁有了資本,獲得突破性的收入是相對容易的,就如前面所說,資本打造一個有難度的完整的產品線,突破性的收入很大概率就會隨之而來。比如豪華住宅、度假酒店、高級餐廳。

有些東西誰能先造出來,快速佔領市場,就能很快進入一個具有突破性的發展階段,最後有可能形成壟斷或贏者通吃的局面。還有些東西,只要能造出來就能獲得突破性的收入,比如房地產、購物中心、主題公園,這些是強依賴於資本的。

除了資本,突破性的收入還留給了運氣,一條獨闢蹊徑的道路。最典型的就是作家(容易量產,邊際成本很低),寫一本排行榜的暢銷書,收入的突破性是作者自己都難以預見的。這裡也有馬太效應,即暢銷書作家的新書,更容易成為暢銷書,而沉默的作家是千千萬萬的。

而在軟件行業的早期,軟件還很少,複雜度不高(不需要很多人合作),很多創業成功的神話,也都是個人開發出了,具有可用性和用戶需求的軟件產品(量產的邊際成本更低)。比如,早期壓縮軟件(PKZIP)和殺毒軟件(McAfee)等。在移動平台的早期也是同樣如此,獨立開發者獲得了突破性的收入,比如我的世界(Minecraft)。

這和作家行業有著相似點,但隨著軟件的複雜度不斷的提升,軟件越難越由個人開發者完成,但文學作品依然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創作。

事實上,正是這條需要運氣的具突破性收入的職業,讓個人努力被過度的強調和放大。但一切都是平衡的,在收入具有突破性的職業上,收入分佈是非常不平均的,這才能帶來突破性,其代價就是風險。

也就是說,這些“突破性的職業”,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並且是帶有門檻的競爭,比如創意需要靈感、智力需要天賦、資源需要積累等等。

資本的意義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機構、公司國家,只要能創造人們真正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資本就會流向創造單位。

資本在宏觀層面上,是人類需求的整體意志體現,由市場來調控,再宏觀一些則代表了能量轉換的宇宙發展方向。經濟增長是資本不會停止的追求,其背後就是對能量(信息)無止境的消費,是質量向能量轉換的熵增趨勢。

資本創造了現代社會共同的故事信仰,才能讓人類在全球範圍內高效的合作,去創造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結果。那麼,人類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好像無論多少、多好的產品和服務,都無法滿足人們無止境的需求。

可見,宇宙為了完成它的計劃,不僅創造了資本,更在人體生化結構中植入了無止境的貪婪,來配合資本的運作。彷彿無止境的宇宙,只能創造無止境的貪婪——這麼看,人類就是宇宙自身一個層面的反射影像。

雖然個人是身不由己的,但其實資本也是給宇宙打工的,一樣身不由己。人類偶爾的滿足——無法滿足是痛苦,滿足是無聊,追求無止境的滿足才是目的——就像宇宙誘騙驅動人類運轉的糖果,充滿了虛幻感,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宇宙演變過程的副產物而已。

回到運氣

顯然,人生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由於後見之明,讓人們以為自由意志決定了一切。但其實,就連努力本身都是環境所決定的。有時候狀態超好,有時候萎靡不振,並不是喝杯咖啡就可以搞定的,接下就會發現背後各種因素的互相作用纏繞,沒有一個是絕對可控的。

運氣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讓人覺它並不存在或者時隱時現。但其實,一切都早已註定,每天、每個人都在向著既定的路線和目標前進,中間或有波折或有意外,但這些都是寫好的。所以這個世界,在宏觀整體上並沒有隨機與概率——只有註定的因果,這是運氣的黑暗魔法所施展的彌天大謊。或許能夠發現這一切,本身就是運氣。

那麼,個人努力還有意義嗎?反正都是運氣。

這是一個典型的—— 敘述謬誤,如果說,成功=個人努力+運氣(決定性),那麼不努力,顯然有什麼運氣也都無濟於事。

而如果,我們能夠正視了運氣的決定性作用,就能夠得到一個相對快樂輕鬆的生活和心境。因為運氣很好地解釋了很多為什麼:

為什麼別人那麼厲害?

為什麼別人成功那麼容易?

為什麼別人可以獲得那麼高的成就?

為什麼別人懂的那麼多?

為什麼別人知識積累那麼淵博?

為什麼別人可以過那樣的生活?

為什麼別人可以擁有我想要的一切?

為什麼別人?

等等……

顯然這裡,運氣的一個重要作用—— 就是不要把個人努力,緊緊的與結果綁定在一起。因為,創造人們需要的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才是本質,而不是成功的結果——名氣與財富的積累。

事實上,宇宙給我們的任務卡,就是真正的去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服務人類,擁有服務精神去創造高效的能量轉換。那麼,當提供了人們需要的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時候,宇宙自然就會把任務卡的獎勵,發送到你人生的背包裡——那就是資本,包括可以享受別人提供的各種服務。

更或許,在短暫稍縱即逝的人生中,我們留不住什麼,也帶不走什麼,過程才是獎勵,旅途即是回報,行動就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最後,去行動吧!去努力吧!帶好宇宙的任務卡!冒險開始於旅途的第一步—— 踏上綠野仙踪的黃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