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還好吧”,掛斷電話,我流淚了

“媽,你還好吧”,掛斷電話,我流淚了

 

前幾天,參加了小學同學聚會,有一個同學晴晴說,她遠嫁到北方,和家裡隔著上千里路,每次說回家,但總是沒有成行,雖然常常和父母通電話,但總是不放心父母。

她也想多陪伴父母,但自己過得也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不輕鬆,想回家一次,都得費好大勁。幸好父母通情達理,從來沒有責怪她。說著說著,她就哭了。她覺得愧對父母,欠父母太多。

聽晴晴這麼一說,我的眼睛頓時潮潮的,回想起自己這些年,漂泊在外,和父母聚少離多。父母在家鄉,我在異鄉……常常打電話回家,因為父親從來不帶手機,因此總是母親接電話,後來父親走了,留下母親一個人在家。

媽,你還好吧”,每次打電話,幾乎都是這樣的開場白,我真的希望母親過得好好的,沒病沒災。但聽到母親的聲音,聊幾句,掛斷電話,我的眼淚就不爭氣地落下來。

在我剛剛從學校畢業的那一年,我在南方打工,那時候工資又低,父母還沒有買手機,打電話都要去公用電話亭,因此我都是提前一天告訴公用電話亭的老闆,說我第二天大概什麼時候打電話,要他轉告我的母親。

那天,天空下著小雨,我打電話到電話亭,母親接電話的時候,我還聽到了電話亭老闆的聲音,“這麼大的風,還下著雨夾雪,少說幾句,早點回家。”我突然心情一驚,原來家鄉已經是深冬季節了,而母親為了接電話,都站在寒風中等了一個多小時。總以為,隔三差五給母親打個電話,問個平安,其實母親更擔心我。

當掛斷電話,我幾乎是淚崩了,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外拼搏不容易,卻忽視了家鄉的父母,他們是那麼牽掛在外的兒女,即便兒女沒有錢寄回家,能夠聽到兒女的聲音,互相說一聲平安,才會心安。

後來我做了一段時間駕駛員的工作,一年到頭在路上奔波,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家。那時候,父母也有了電話,但很少主動聯繫我,因為擔心我在開車,影響安全。我每天也很累,停下車的時候,總是呼呼大睡。

有一次,我隔了半個月才打電話回家。“媽,你還好吧。”這是我的開場白。母親說,“好好,都好。”這次沒有聊幾句就掛了電話。後來我才知道,母親都已經咳嗽一個月了,為了在打電話的時候,不讓我聽到咳嗽的聲音,就匆匆忙忙掛了,她怕忍不住。

多少父母自己生病了,都是自己扛著,直到自己扛不住了,才不得不告訴兒女。都說,生兒育女是為了養老,但有幾個父母是靠兒女來養老,只要自己能走,能勞動,就“不麻煩兒女”。

可是作為兒女,總以為給了父母錢,常常打電話,視頻聊天,就是關心了,就是逢年過節都能省就省,不能回家,父母也能夠理解。還會主動安慰兒女,自己過得還好。但多少個日夜,父母也過得很孤獨,兩個人都健健康康的還好,有一個照應,當一個人先走了,剩下的人,才真的是苦不堪言。

後來,我在縣城買房了,當然,也得到了母親的支持。母親幾乎把自己所有的餘錢都給我了。但給錢的時候,母親很愧疚,說“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本事,就這點錢,我能幫你的也就這麼多。”

作為母親生活在農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不容易,她的錢,都是從牙縫裡摳出來的,可是她為了兒女,都捨得拿出來。她也沒有想過以後有病痛什麼的,拿什麼來“拯救”自己。

再後來,和母親的聯繫也多了,母親還學會了視頻聊天。但有一次,母親那頭“突然斷線”,我就以為她是生病了,怕我看出“端倪”,就繼續撥通了電話。沒想到,母親說了一句“我想你了”。

“我想你了”,我都是中年人了,母親卻把我當成了一個孩子,一句“想你”,讓我淚流滿面。我們有多久沒有陪母親說說心裡話,即便常常聯繫,都是簡單的問候,都覺得有隔閡了,再也不會像一個孩子一樣,在母親面前撒撒嬌,聽母親嘮叨。而母親,卻從來沒有覺得我們正在長大了,可以獨當一面了。

母親在,我們永遠是一個孩子!而我們卻覺得母親煩人了,說話的聲音不好聽了,就是和母親在一起,也是低頭看手機,對母親的話,有一搭沒一搭接幾句。

還記得每次和母親告別,我開著車,車裡放滿了母親親手做的家鄉味道。母親站在車後,揮手“慢點開車,別太想家,家裡都好好的。”而我,卻不敢看後視鏡,真的害怕看到母親孤獨的身影,在風中飄搖。也許我更擔心,哪一天,一轉身,就再也不見。

如果有一天,你也打電話給母親,說一句“媽,你還好嗎?”電話的另一頭,總是說“好,好,一切都好”。那不一定是真的,那是母親希望你出門在外開開心心,不要想家,不要擔心家里人。而她卻永遠是最牽掛你的人,只是使勁把這樣的“一份牽掛”藏著心底,不給你添加負擔。

有一句格言,如是說:在孩子和母親之間,母親始終是一隻超載的輪船,任憑風吹浪打,歷經千辛萬苦也心甘情願。這樣的一份深情,也唯有母親,才可以毫無保留地都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