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不分大小 ; 恩,不論多少
善,不分大小, 恩,不論多少。 行善之人,天給回報。 欠人恩情,早點回報。 什麼是善? 善是一種天性, 善是一種美德, 為人不做惡, 做事有原則。 什麼是恩? 恩是幫人解難, 恩是拉人一把, 恩是不求回報的幫助, 恩是不會索取的付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是一種善。 為人本分,待人真誠, 是一種善。 善良不分大小, 心善者,樂善好施。 滴水之恩,是一種恩, 一飯之恩,是一種恩, 恩情不分大小, 只要幫過你的人, 都是恩人。 人這輩子, 要有善良的心,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才不會被錢財蒙蔽雙眼, 才不會被名利熏壞良心, 才能保持品行端正, 才能做到無愧于心。 人這輩子, 要有感恩的心,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才不會像蛇忘恩負義, 才不會如狼恩將仇報, 才能遇到更多的恩人, 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恩少而不報, 善,不分大小, 恩,不論多少, 無論遭遇過什麼打擊, 遇到過什麼傷害, […]
-
如果你累了,就要學會拐個彎
如果你累了,就要學會拐個彎。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老和尚問小和尚: “你前邊是懸崖,後面是大海,你是如何選擇呢?” 小和尚毫不猶豫地說:“我往旁邊去。” 人生一世,並不是只有選擇前邊或者後面, 有時,我們拐個彎,也是一種選擇。 學會拐個彎,生活更精彩 《易經》裡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人活一世,沒有什麼事都是一帆風順的, 前行的路上總是會碰到困難。 如果只懂得前進,不撞南牆不回頭, 不懂得變通,只會惹得自己一身傷。 很經典的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 生活中,不可能總是一條平行路,路不通了,我們就拐個彎。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書法家張文舉,年輕的時候並不想成為書法家,而是想成為作家。 為了自己的夢想,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 寫完一篇作品,他都認真修改,做到完美, 在寄到全國各地的報刊雜誌。 但很遺憾,儘管他很努力, 但沒有一篇文章發表,甚至連一句回應都沒有。 29歲的那年,他終於接到一封編輯的信,信中提到: “看的出來,你是一個很用功的人,但遺憾的是, 無論你怎麼努力,你沒有文章天賦,但是你的字卻是很好。” 一語道出夢中人,原來自己苦苦追尋的作家夢, 還不如拐個彎,成為書法家。 於是他放棄了寫作之路,轉頭換成了書法研究, 最終成為了書法家。 很多時候,死胡同和柳暗花明,就在一念之間。 講到變通,有的人會認為不夠專一,沒有原則。 但周圍的環境,往往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也很難去改變身邊的人和事, 假若不懂的變通,就很容易困在一條死胡同上, 聰明的人,懂得變通,就容易成功, 愚蠢的人,不懂的變通,就容易失敗。 古人講, 水隨形而方圓,人隨勢而變通。 講的是無論做任何事,不能只認死理,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主動去尋找解決之道, 隨勢而變,才能到達勝利。 累了,就換個方式活法。 前幾天,看過這樣一段話: 一雙鞋沒有庫存了,那就在旁邊的店在挑一雙, 或者換件外套也很好。 經常去的那家湯粉店停業了,那就換過另外一家。 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電影票,那就去書店看書,給自己充電。 人生的道路選擇很多,開心的方法有千萬種。 假如累了,就換個方式。 林語堂說:“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
-
人生,因不珍惜而散!(看淚了)
人啊,只有在下雨的時候,才知道誰會送傘給你; 只有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才會知道誰會真心幫助。 有的人,只會在你輝煌時共享快樂,不會在你失敗時雪中送炭; 有的人,只會在你有錢的時候稱兄道弟,不會在你身陷困境時拉你一把。 人生是無法從來的。花朵凋謝了,來年春天又會開; 樹葉飄落了,明年又會長新芽。但是人過完一生, 便會從此遠離這個世界,再也回不來。 時光很寶貴,身邊的人也很珍貴。在這有限的一輩子中, 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是他們讓我們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讓我們每天都能開心歡樂。 在這個社會,總是有人辜負了對自己好的人。 有的人,對於別人的幫助沒有一點感恩之心,總是覺得別人對他好是應該的; 有的人,對於別人的真心付出沒有一點觸動,總是用另類的目光看待別人。 世界上沒有人規定誰一定要對誰好,真心付出只是因為在乎你。 如果你連一個在乎你的人都捨得去傷害, 那麼你就不配再擁有真心的朋友,因為他們都會遠離你而去。 人生,因為緣分而結識。 人和人,沒有無緣無故的相遇,只有上天冥冥中安排的緣分。 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兩個人的相遇、相知和相識,都是一個互相欣賞的過程, 只有不斷地包容彼此、珍惜彼此,這份緣分才會永遠存在。 人生,因為不珍惜而散開。花無從日開,人無再少年,時光匆匆, 時間會洗淨所有的鉛華,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最珍貴的。 我們結識過很多人,但是能陪我們到最後的,往往只有那麼幾個人,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 如果總是辜負真心的人,總是讓他們失望, 沒有好好珍惜他們,他們也會厭倦你的冷漠,最後只會默默地離開你。 時間在流逝,人心在變化。無論是朋友和愛人,都應該懂得互相關心, 互相愛護,互相珍惜。你的每一份心意,都會讓彼此更加靠近,只有珍惜擁有的,才不會怕失去!
-
抑鬱症留學生的自述
抑鬱症留學生的自述 — 我所做的全部努力,不過是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 寫在前面:這篇文章去年首發在北美留學生日報上,是我用另一個筆名“蝙蝠大人”寫的。當時用筆名是覺得抑鬱實在不是什麼值得稱耀的事情。現在雖然情緒仍有波動,但總體來說在控制中,才可以看似輕鬆地笑談過去,但當時真的是度秒如年,走着鋼絲無人說。 這篇文章三天內破了10w閱讀,長尾也非常驚人,前幾天我還在豆瓣看到友鄰轉發,累計下來差不多20w閱讀量了吧。它對我的影響也很大,第一讓我認識到媒體對於價值和信息傳播的積極作用,第二發現留學生群體抑鬱很普遍但大家都緘口不言,第三寫這個話題讓我更加關注抑鬱症,反過來對這個病症和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留學生抑鬱已經不止一次被提起了,但好像還沒有一篇以one on one conversation的形式來談論這個問題的文章。精神疾病是有很多種類型的,抑鬱症是最廣為人知也是最被濫用的。人們對抑鬱症有很多誤解,最常見的一種就是,抑鬱常常被認為是“心情不好”,而真正的抑鬱是,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很好,可我還是在精神上掙扎着。你問我原因? — — 我也不知道。 筆者一直遊走在抑鬱症的邊緣,情緒非常不穩定,但因為告訴自己“剛來美國還不適應”“慢慢會變好的”,所以也並沒有很認真地去思考抑鬱症這個問題。後來當我結束了所有final開始度假,卻仍然擺脫不了depression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筆者患的是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也叫做雙極性情感疾患,於狂躁期,患者會感到或表現出異常開心、有活力、易怒;於抑鬱期,患者會哭泣、缺乏交流、對生命萌生負面看法。也叫做鐘擺病,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深入查一下資料。筆者參考了一些資料,但這篇文章會更偏主觀,以一個患者的narrative來談論抑鬱症對自己的影響和怎樣去克服。 Some “sad facts” about depression: #1 抑鬱是24/7全年無休的,就像是在過膝泥潭裡深陷,只要停止一掙扎,你就會被淹沒。 Overwhelming是大多數抑鬱症患者都會用的詞,當然並不是所有overwhelming的人都是抑鬱症。這個世界要求太多了,我要麼躺在床上拒絕面對真實的世界,要麼就得爬起來一項一項去戰鬥which is endless。當我看着別人那樣proactive地活躍在朋友圈Facebook,出現在各種群體活動各種party的時候,我看着他們火熱的朋友圈留言,心裡就一個感受:為什麼我不能和他們一樣正常地對這些東西食物、某某大人物要來開lecture、各種美國的節日產生興趣?我的心生病了,可是明天還要上課、開會,還有那麼多新的科技和融資,那麼多推送要去讀,這個世界為什麼就不能停一停? #2 抑鬱症患者可能看上去極其正常 筆者平時看起來完全就是一個逗逼。很少有人會把自己抑鬱的事實擺出來說,是因為當我實在堅持不住去找朋友talk through的時候,我發現向別人解釋本身就是一件很精疲力竭的事情。另外,不犯抑鬱的時候我基本上是把自己blocked out的,而當我犯抑鬱的時候我去找朋友尋求幫助,長此以往我也會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朋友,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總會有照顧你情緒不周全的時候,抑鬱症患者又對此特別敏感,我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3 別試圖去安慰一個抑鬱症患者 “我上周也發生了一件無比糟糕的事情,但我並沒有讓它毀了到我的生活” — — 恭喜你,我羨慕你有這樣的能力,你可以像一個正常的人類那樣生活。但我就是做不到,如果我可以,我早就去做了,不是嗎?正是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我才拚命地無聲地掙扎着,而你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可能讓我覺得自己無能極了。 “多運動,你會感覺好很多的,相信我” — — 請相信我,我定期去gym,我吃健康的食物,我讀書、旅行、和朋友聊天……我已經試過了所有可能的辦法。但是它們都只是創口貼,只能緩解無法治癒。 “如果我有你的生活,我會感到知足而不是抑鬱” — — 如果你完全擁有我的生活,你也會擁有我的抑鬱。 筆者患了抑鬱症以後,覺得生養我的父母是最有權利知道what’s going on with me的人,於是告知了他們。我媽一個電話就打來了:“我就不懂了,你現在什麼都好好的,終於也出國了,假期還可以旅遊,你怎麼還不高興呢?上一輩出國打拚的人還要刷盤子,你已經這麼幸福了怎麼還不滿足?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不要老把抑鬱症的帽子往自己頭上扣。” — — 看,另外一個抑鬱症患者不說出來的原因是,別人總會認為你在裝可憐或者找借口。 可以的話,讓我們知道你是那個凌晨兩點鐘都會在的朋友,但不要太pushy。當我們真的撐不下去的時候,我們會reach out to you。那時候,陪我們去公園的長凳上坐一坐,什麼也別問,什麼也別安慰,靜靜陪着我們就好。那個“蹲下來陪我做一隻蘑菇”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雖然挺雞湯,但對抑鬱症患者來說確實是這個理兒。(蘑菇圖太丑,隨手拉了張貓圖) […]
-
“媽,你還好吧”,掛斷電話,我流淚了
“媽,你還好吧”,掛斷電話,我流淚了 前幾天,參加了小學同學聚會,有一個同學晴晴說,她遠嫁到北方,和家裡隔著上千里路,每次說回家,但總是沒有成行,雖然常常和父母通電話,但總是不放心父母。 她也想多陪伴父母,但自己過得也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不輕鬆,想回家一次,都得費好大勁。幸好父母通情達理,從來沒有責怪她。說著說著,她就哭了。她覺得愧對父母,欠父母太多。 聽晴晴這麼一說,我的眼睛頓時潮潮的,回想起自己這些年,漂泊在外,和父母聚少離多。父母在家鄉,我在異鄉……常常打電話回家,因為父親從來不帶手機,因此總是母親接電話,後來父親走了,留下母親一個人在家。 媽,你還好吧”,每次打電話,幾乎都是這樣的開場白,我真的希望母親過得好好的,沒病沒災。但聽到母親的聲音,聊幾句,掛斷電話,我的眼淚就不爭氣地落下來。 在我剛剛從學校畢業的那一年,我在南方打工,那時候工資又低,父母還沒有買手機,打電話都要去公用電話亭,因此我都是提前一天告訴公用電話亭的老闆,說我第二天大概什麼時候打電話,要他轉告我的母親。 那天,天空下著小雨,我打電話到電話亭,母親接電話的時候,我還聽到了電話亭老闆的聲音,“這麼大的風,還下著雨夾雪,少說幾句,早點回家。”我突然心情一驚,原來家鄉已經是深冬季節了,而母親為了接電話,都站在寒風中等了一個多小時。總以為,隔三差五給母親打個電話,問個平安,其實母親更擔心我。 當掛斷電話,我幾乎是淚崩了,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外拼搏不容易,卻忽視了家鄉的父母,他們是那麼牽掛在外的兒女,即便兒女沒有錢寄回家,能夠聽到兒女的聲音,互相說一聲平安,才會心安。 後來我做了一段時間駕駛員的工作,一年到頭在路上奔波,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家。那時候,父母也有了電話,但很少主動聯繫我,因為擔心我在開車,影響安全。我每天也很累,停下車的時候,總是呼呼大睡。 有一次,我隔了半個月才打電話回家。“媽,你還好吧。”這是我的開場白。母親說,“好好,都好。”這次沒有聊幾句就掛了電話。後來我才知道,母親都已經咳嗽一個月了,為了在打電話的時候,不讓我聽到咳嗽的聲音,就匆匆忙忙掛了,她怕忍不住。 多少父母自己生病了,都是自己扛著,直到自己扛不住了,才不得不告訴兒女。都說,生兒育女是為了養老,但有幾個父母是靠兒女來養老,只要自己能走,能勞動,就“不麻煩兒女”。 可是作為兒女,總以為給了父母錢,常常打電話,視頻聊天,就是關心了,就是逢年過節都能省就省,不能回家,父母也能夠理解。還會主動安慰兒女,自己過得還好。但多少個日夜,父母也過得很孤獨,兩個人都健健康康的還好,有一個照應,當一個人先走了,剩下的人,才真的是苦不堪言。 後來,我在縣城買房了,當然,也得到了母親的支持。母親幾乎把自己所有的餘錢都給我了。但給錢的時候,母親很愧疚,說“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本事,就這點錢,我能幫你的也就這麼多。” 作為母親生活在農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不容易,她的錢,都是從牙縫裡摳出來的,可是她為了兒女,都捨得拿出來。她也沒有想過以後有病痛什麼的,拿什麼來“拯救”自己。 再後來,和母親的聯繫也多了,母親還學會了視頻聊天。但有一次,母親那頭“突然斷線”,我就以為她是生病了,怕我看出“端倪”,就繼續撥通了電話。沒想到,母親說了一句“我想你了”。 “我想你了”,我都是中年人了,母親卻把我當成了一個孩子,一句“想你”,讓我淚流滿面。我們有多久沒有陪母親說說心裡話,即便常常聯繫,都是簡單的問候,都覺得有隔閡了,再也不會像一個孩子一樣,在母親面前撒撒嬌,聽母親嘮叨。而母親,卻從來沒有覺得我們正在長大了,可以獨當一面了。 母親在,我們永遠是一個孩子!而我們卻覺得母親煩人了,說話的聲音不好聽了,就是和母親在一起,也是低頭看手機,對母親的話,有一搭沒一搭接幾句。 還記得每次和母親告別,我開著車,車裡放滿了母親親手做的家鄉味道。母親站在車後,揮手“慢點開車,別太想家,家裡都好好的。”而我,卻不敢看後視鏡,真的害怕看到母親孤獨的身影,在風中飄搖。也許我更擔心,哪一天,一轉身,就再也不見。 如果有一天,你也打電話給母親,說一句“媽,你還好嗎?”電話的另一頭,總是說“好,好,一切都好”。那不一定是真的,那是母親希望你出門在外開開心心,不要想家,不要擔心家里人。而她卻永遠是最牽掛你的人,只是使勁把這樣的“一份牽掛”藏著心底,不給你添加負擔。 有一句格言,如是說:在孩子和母親之間,母親始終是一隻超載的輪船,任憑風吹浪打,歷經千辛萬苦也心甘情願。這樣的一份深情,也唯有母親,才可以毫無保留地都給你。
-
生氣時,請沉默,把心靜一靜
人人都有情緒, 喜怒悲愁誰都有。 被人誤解,遭人欺騙, 生氣,常常難免; 不悅,時時來擾。 難聽的話語,脫口而出, 雖是無心之過,卻能禍從口出; 無名的怒火,見誰都著, 雖是發洩一下,卻是傷人傷己。 其實,轉個彎,風景那邊獨好。 發怒,誰都會, 但聰明的人,很快一笑而過; 只有愚昧的人,氣嘟嘟,氣鼓鼓。 傷人,也害自己。 生氣時,請沉默。 認真掂一下,值不值; 把心靜一靜,忍下去。 生氣時,請沉默。 沖動是魔鬼,生氣解決不了問題, 只會讓事態愈演愈烈, 毀了人品,沒了形象。 生氣時,請沉默。 凡事不太過,就有餘地, 何必生氣自尋煩惱; 做事不太絕,就有情意, 何苦生氣把人心傷。 有話,好好說; 無話,請沉默。 氣由心生,氣大傷身, 病了自己心,良藥難尋; 口無遮攔,氣話傷人, 氣走了朋友,後悔晚已。 做人,要清醒,要理智! 孰輕孰重要分清。 為人,要大度,要寬容! 能忍能讓好個性。 退一步,心會寬闊; 忍一時,萬事平靜。 智者, 控制自己的情緒, 收斂自己的脾氣。 和氣能生財,生氣會失德。 不生氣,自己的心情才舒暢; 不生氣,人與人相處才融洽; 不生氣,是頂極的人格修養。 做人,人緣會更好; 做事,事事更順利! 要知道: 和氣生財,和氣心順。 不會生氣,才有福氣; 其實,相通了,看明白了,哪有什麼事情值得生氣。 不都過去了嗎?還有什麼好氣。
-
放過自己,寫的太好了
沒人心疼的時候,就自己心疼自己; 沒人愛的時候,就自己愛自己,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憂傷, 每個人有自己的幸福, 每個人有自己的痛苦。 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沉默。 開心了就笑,不開心就過會再笑。 哭的時候不一定就真的傷心, 笑的時候不一定就真的開心。 幸福的人不代表沒有煩惱, 傷心的人不代表沒有快樂。 傷心難過的時候,蹲下來抱抱自己, 原諒別人,放過自己。 不是所有委屈都可以吶喊, 不是所有心事都可以述說, 有些事只能自己懂, 有些話只說給自己聽。 不要輕易的流淚,難過傷心抬頭望望天, 天那麼大,會包容你所有的委屈。 人冷了,可以找個地方取暖, 心冷了,卻很難在暖過來。 兩個人的世界,不怕吵架,怕冷漠。 冷了一個人,冷的卻是兩顆心。 一道菜涼了我們可以再熱, 一顆心涼了,卻很難再熱。 怕的是一熱再熱,那顆心會變的七零八碎。 老天給了我們一顆心, 是要我們用來愛的,不是用來傷的。 我不說不代表我不知道, 我不計較不代表我就不在乎, 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生路。 不要讓自己的眼睛蒙蔽了你的心, 時間是最好的證人,會讓你懂得, 日久不一定見真情,但是一定會見人心。
-
家,平淡卻幸福 ; 愛,簡單卻牽掛
家,很平淡, 只要每天都能看見親人的笑臉就是幸福的展現; 愛, 很簡單只要每天都會彼此掛念就是踏實的情感。 幸福 幸福並不縹緲,在於心的感受; 愛情並不遙遠,在於兩心的默契 快樂,知足 心,只有一顆,不要裝的太多 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 心靈的愉悅,來自精神的富有 簡單的快樂,來自心態的知足 時間,沉澱,情感 時間,會沉澱最真的情感 風雨,會考驗最暖的陪伴 走遠的,只是過眼雲煙 留下的,才是值得珍惜的情緣 來的熱烈,未必守得長久 愛的平淡,未必無情無義 溫暖 眼睛看到的許是假象 心的感受才最真實 耳朵聽到的許是虛幻 心的聆聽才最重要 時間會告訴我們 簡單的喜歡,最長久 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 懂你的人,最溫暖
-
想離婚的夫妻,請留給孩子四件「禮物」
往往孩子的年歲越是小,感受越容易被忽略,甚至有些夫妻會在婚姻名副其實破裂之餘,往往傷及無辜般恨屋及烏連累自己的孩子, 其實負責任的父母要留給孩子相應的禮物,夫妻離婚之前送給孩子的禮物是變相進行的善後, 婚不以一離了之,形同於拔除蘿蔔,遺留的坑照樣需要以填土的方式恢復,否則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一、陪伴 夫妻離過婚,即便雙方跟彼此決裂也需要顧及到孩子,在農村有些家庭破裂之後,倘若孩子判給男方來撫養, 女人自判決生效之後就很少或者不回家探望孩子,已經是大部分人都自然而然會選擇默認的情形, 外加默許這個沒有成文的相關規定,這些農村的孩子自從有了後媽,後爹就會應運而生, 孩子自從父母離婚那一刻起,孩子就跟親生母親之間橫隔的難拉近以及難消除的距離感, 不是絕緣體,勝似絕緣體,對於孩子的當下的生活以及未來的日子會產生難以預測的負面影響。 二、教誨 為人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婚姻沒有善始善終,即便是不可逆的原因,離婚也是兩個人都會有錯, 避免孩子等長大成人走上自己曾經跌過跟頭的老路,總之讓孩子可以引以為戒,否則父母言傳身教極有可能會扭曲孩子的婚姻觀。 三、家財 夫妻離婚之後,將會分別面臨再次尋找結婚的意中人,從而組建新的家庭,到時會再次生兒或者育女, 可能會出現對先前孩子沒有做到公平對待的現象,因此準備走上離婚道的夫妻,在正式離婚之前,謹記需要把孩子應該得到的一部分財產提前給孩子預留出來。 四、尊重 夫妻要跟孩子既用嚴絲合縫的話說到又用吻合辦事做到設身處地尊重孩子, 即便孩子處於年少無知的年齡階段也讓孩子最終決定做出跟哪一方過的取捨, 特別是夫妻共同生育的兒子,孩子平心而論做出的抉擇也會被一方或者雙方父母從中作梗給否決。 夫妻不要肆意妄為把婚姻視作過家家般的兒戲,或者隨便就使小性子以不過了的意氣用事的態度鬧騰離婚, 即便到了婚姻已經病入膏肓以及無可救藥的地步也要盡力堅守, 除非夫妻到達分道揚鑣以外,再無其它切實可行的辦法予以解決。
-
做人,千萬不要亂嘆氣
從命理的角度上看,因憂悶、糾結、悲痛而歎的氣,很可能使自己的元氣呼出去,因此導致真氣外洩。 元氣都傷了的人,還能有好的事業財運、情感婚姻、健康的體魄嗎? 所以朋友們要多感嘆生活的美好,千萬不要亂嘆氣,否則容易導致一嘆窮三年。 另外,從現實角度說。 嘆,存在惡性循環,因為不順,所以嘆氣,又因為嘆氣,選擇放棄,所以沒有激情,沒有鬥志,沒有奮鬥,沒有成就,得不到重視,更缺少機會,導致更不順。所以,一嘆窮三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富貴的人,要有富貴的心,就有富貴的嘴。人造嘴業最為快,逞一時之快,但後患無窮。但嘴巴很富貴者,往往子孫發達,門庭昌盛。我老家有個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個孫子都生了兒子。這也是祖上陰德。 人不要喊窮。喊窮的人是很貧賤相。人喊窮,就是不知足,或者要布施時,就捨不得拿出錢財來而喊窮。 這麼一喊,上天就把窮的磁場給他了,結果就越來越窮。那人要富貴,首先要知足,知足是一種成就相。 對什麼事情都要知足,慢慢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富貴,否則都會越來越窮。 人不僅對物質生活,錢財要很知足。同時對周圍的人,事情,都要知足。 一個家庭中,互相抱怨,互相看不起,慢慢的這個家庭就衰敗了。夫妻之間要互相知足。 你遇到什麼樣子的人,都是自己業力和福報。 沒有那個福報,想要找個大富貴的人來結婚,很難。 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命運,就是業力,人敵不過業力。 貧窮的人,就有貧窮相。貧是沒有福德,窮就是沒有智慧。 沒有福德,怎麼能富貴呢。 世俗人常常為了蠅頭小利,在爭著,爭到了人間的理,但輸掉了自己的陰德福報,沒有什麼用的。 所以人人都應該迴光返照,看看自己的業障,這樣比較好。 道德經說,道都是反過來的。要想成就,一定要反過來。 比如說人人都以為為自己好,自己就會越來越好。 殊不知,太為自己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報,也就越來越差了。 相反的,不為自己好,就想著為別人好,那上天反而不會虧待他。 而他慢慢的就會變好起來。古人講的,為一家的利益,就不必當官。 當官是要為百姓想,這樣當官才有意義。太為自己想的人,往往富貴不了。 佛教能發達,和佛以及祖師大德這種從不為自己想的精神有關。 佛教為什麼能保存兩千多年,而且越來越旺。祖師大德從來不為自己想,就為眾生想。 所以眾生就懂得來報答他,廟宇破了,後人就能翻修。這也是證明了上天不虧待人。 比如說世俗人,像孔子的子孫到現代有七十多代。范仲淹被印光大師讚歎為孔子之後第一人, 他為官為人,都很少為自己想,為自己一家族的利益想,而是為天下的人想。 所以他的子孫,不完全統計,有170多萬人的後裔。也是子孫昌盛。 大道無私。西藏有句話:人為自己想時,就是災難的開始。布施出去,不會少掉,相反的,布施了錢財,得到了子孫的昌盛。 上天何曾虧欠過人呢。 無論境遇如何,希望朋友們要多感嘆生活的美好,未來的美好, 千萬不要亂嘆氣,更不要哭窮喊窮,否則一嘆窮三年、哭窮真變窮! 如果命運對你不公,你真的很窮, 那麼,你也要思考如何窮則思變,而不是把窮掛在嘴邊